《三国演义》版本演变历程
一、版本分类
通俗演义版本类:以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为代表,如明嘉靖元年(1522)序刊大字本,黑口,无图,半叶九行,行十七字。北京、上海等地均有藏,日本文求堂主人藏残本,缺第一本;日本德富苏峰藏残本,存七、八两卷。
志传版本类:有《三国志传》等,如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十二卷二百四十则,明万历辛卯(1591)金陵万卷楼周曰校刊本,题“晋平阳侯陈寿史传”,“后学罗本贯中编次”,“明书林周曰校刊行”,有庸愚子序,修髯子引(无章),精图,二百四十叶,左右有题句,记绘刻人姓名。
批评版本类:如新刻按鉴全像批评《三国志传》二十卷二百四十则,明万历壬辰二十年(1592),闽书林双峰堂余象斗刊本,上评中图下文,半叶十六行,行二十七字,增加批评及诗。
毛氏版本类:毛宗岗父子评改本《三国志演义》最为突出,有《第一才子书》之称,近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毛本为基础,删去毛氏的评语,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,并加上少量注释,成为一个较好的通行本。
二、各版本特点及相关事件
嘉靖本:因其卷首附有明嘉靖壬午元年(1522)修髯子(张尚德)引言而得名,又因其卷首另附有弘治甲寅七年(1494)庸愚子(蒋大器)序文,遂被一些人称作弘治本。从现存资料看,不见弘治本称呼,且弘治甲寅距嘉靖壬午仅二十八年,若弘治本流行,明后期刊本应以此为祖本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嘉靖本第 12 卷第九则《张永年反难扬修》的一条注释表明在此本之前确曾存在一种或数种版本,如“柴世宗时方刊板。旧本‘书’作‘板’,差矣”。
其他版本:李卓吾先生批评《三国志》二十四卷百二十回,明末建阳吴观明刊本,精图百二十叶,有“书林刘素明全刻像”字样,半叶十行,行二十二字,有眉批总评;钟伯敬先生批评《三国志》二十卷百二十回,明末刊本,题“景陵钟惺伯敬父批评”,“长洲陈仁锡明卿父较阅”,无图,半叶十二行,行二十六字;李笠翁批阅《三国志》二十四卷百二十回,清初芥子园刊本,图百二十叶,半叶十行,行二十二字。
三、版本影响
国内影响:《三国演义》用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,塑造众多人物形象,描写近百年历史进程,创造新型小说体裁,自嘉靖以后,各种历史演义不断问世,今存明、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。清代乾隆年间,有侍卫因荆州之事,拎不清文学与现实。《三国演义》名播四海,明隆庆三年(1569)已传至朝鲜,崇祯八年(1635)有一种明刊《三国志传》就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,许多国家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,并发表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。
国外影响:国外一些《三国演义》学者研究成果颇丰,如英国学者魏安考查 26 种不同的非毛评版本,认为元末明初罗贯中写成原本《三国演义》,经过流传,演化为现存各种版本的共同祖本:元祖本。
四、各版本地位及整理情况
地位: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种,清代刻本还有七十多种,以毛宗岗父子的版本最为突出,有《第一才子书》之称,近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毛本为基础整理的版本发行量最大。
整理情况:八十年代以来,许多出版社进行整理,其中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《校理本三国演义》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,校正书中大量“技术性错误”,并以《校理一览表》形式列出,同时针对读者不知处进行注释。
《三国演义》版本繁多,源流复杂,各种研究虽取得成果,但仍有许多问题待澄清,这也体现了我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。